在中國貿促會3月29日上午舉行的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研究員專題發布了《歐盟營商環境報告2022/2023》,并回答記者提問。
以下為文字實錄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發布會,也感謝各位朋友對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工作的關心與支持。
中國和歐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中歐關系超越雙邊范疇,具有全球意義和重要戰略影響。但是,近年來歐盟保護主義加碼,營商環境退坡,給中資企業在歐盟投資經營造成一定困難。
為充分反映在歐中資企業對歐盟營商環境的意見建議,推動中歐工商界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自2019年以來,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連年發布《歐盟營商環境報告》,并發展成為中國貿促會建設應用型智庫的旗艦產品。
今天,中國貿促會研究院正式發布《歐盟營商環境報告2022/2023》。首先,我就報告的編制情況做簡要介紹。
今年的報告在編制方面有兩大特點:一是更加注重調研方法的科學性。課題組通過組織專家和企業座談會、走訪重點企業和第三方機構、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開展深入調研,被調研企業覆蓋國有、民營、外資企業等不同所有制,大、中、小等不同規模,以及一、二、三次產業。二是始終堅持工商界立場。課題組從在歐中資企業投資經營面臨的實際問題出發,詳細梳理了2022年以來歐盟及其成員國在市場準入、競爭政策、公共采購、金融、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各領域最新出臺的政策法規,深入分析政策形勢變化對中資企業的影響,并提出了65條改進歐盟營商環境的建議。
接下來,我就報告的主要內容進行簡要發布。
2022年以來,中歐關系保持總體穩定,雙方高層交往頻密,就國際問題保持了密切溝通,給雙方企業帶來了相對穩定的合作環境。中歐雙邊經貿投資合作勢頭良好。2022年中歐雙邊貨物貿易總額達8473億美元,同比增長2.4%,中國與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企業對歐盟投資流量達70億美元,在歐盟投資存量達1029億美元。中歐合作空間大、機遇多,中國與歐盟委員會共同編制《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更新版,共建綠色金融合作機制;中歐大項目合作取得積極進展;中法兩國一致同意加快落實第三方市場合作第四輪示范項目清單;中歐地理標志合作取得務實成果,雙方累計實現244個地理標志產品的互認互保。
在歐中資企業認為,歐盟市場仍具有吸引力,但2022年歐盟營商環境退坡,對外資企業造成較大挑戰,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1、歐盟不斷增加新的政策工具,市場準入壁壘增多增高,企業面臨市場準入和本土化經營的雙重挑戰
2022年歐盟不斷出臺新的審查工具,覆蓋外資審查、外國補貼審查、公共采購審查、反規避調查、網絡安全審查等多個領域,涉及歐盟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公共采購、網絡空間等多種經濟活動,不僅包括事前審查、事后調查和制裁機制,甚至突破“不溯及既往”的法律原則,用新法倒查已經完成的投資或并購,導致外資企業在歐盟市場上的投資機會減少,本土化經營的不確定性上升。調查顯示,45.64%的受訪企業認為歐盟市場準入壁壘提高,40%的受訪企業因為歐盟的外資審查改變了投資計劃。
2、歐盟用行政手段限制市場行為,對中國新疆地區的企業和產品構成歧視,存在經濟問題政治化傾向
2022年以來,歐洲議會先后通過了兩項涉疆決議、一項“強迫勞動禁令”和《企業可持續盡職調查指令》,要求在歐企業披露其供應鏈中的子公司、供應商、次級供應商、承包商及業務伙伴等信息,以識別并減少所謂“負面人權影響”,將涉疆產品排擠出歐盟市場,是在用政治手段干擾正常的市場經濟行為。調查顯示,61.4%的受訪企業認為歐盟及其所在成員國存在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傾向。對中國新疆地區產品和產業鏈構成歧視,違反世界貿易組織非歧視原則。
3、歐盟過度規制持續加碼,企業合規成本大幅上升
歐盟在多個領域出臺的保護主義政策工具,對外資企業提出了過度的合規要求,提高了外資企業進入歐盟市場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合規成本。調查顯示,《企業可持續盡職調查指令》公布后,47.14%的企業認為其合規成本增加;59.82%的受訪企業認為《外國補貼扭曲內部市場條例》提高了其合規成本;65.22%受訪企業認為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的實施提高了涉歐業務合規成本。歐盟提出的基于供應鏈的合規要求,遠超出了企業所能掌控的范圍和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增加中歐企業之間合作的不確定性。調查顯示,34.21%的受訪企業表示與歐盟企業合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4、歐盟營商環境持續退坡,對中資企業歧視性執法,中資企業對歐盟未來營商環境預期不樂觀
2022年以來,歐盟制定保護主義政策工具箱,提高外資企業在歐盟投資、并購、參與公共采購的難度,甚至干擾外資企業與歐盟企業的供應鏈合作。歐盟營商環境的退坡導致外資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受限。調查顯示,33.04%的受訪企業認為歐盟營商環境惡化,該比例較去年增加5.86個百分點。根據2022年9月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外商直接投資審查報告》測算,中國企業投資項目審查的未通過率為14.95%,遠高于歐盟及其他西方國家,也高于10.37%的平均未通過率。受訪企業認為營商環境最好的五個歐盟成員分別是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和西班牙。
針對歐盟營商環境中出現的四大問題,在歐中資企業提出了十大建議。主要包括建議歐盟堅定戰略自主,形成對華獨立認知;盡快恢復《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批準程序,推動協定早日簽署;建議歐盟維護互惠、透明度、市場準入、公平競爭、以及非歧視等世界貿易組織基本原則;以及就外資審查、外國補貼條例、國際采購工具、人權與盡職調查規則等方面展開雙邊對話與磋商,排除干擾因素,共同推動中歐關系行穩致遠等等。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廣大外資企業的共同期待,也將對中資企業產生更大吸引力。調查顯示,如果歐盟放寬外資審查,28.7%的受訪中資企業將擴大在歐投資;如果《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簽署并實施生效,40.87%的受訪中資企業將加大對歐投資。我們期待歐盟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外資企業在促進歐盟經濟增長、促進就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為中歐合作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以上是我發布的報告主要內容,下面回答媒體記者提問。
中國日報 記者
您認為未來中歐經貿合作的機遇與方向在哪里?
趙 萍
中歐合作關乎全球格局穩定和亞歐大陸繁榮。中歐經貿合作具有堅實的基礎,雙方經濟結構互補,在很多領域都有廣泛的共同利益,我們認為未來中歐經貿合作具有廣闊空間。
一是中歐高層對話將持續推動雙方經貿關系行穩致遠。中歐友好合作是時代趨勢,中歐雙方不存在地緣政治矛盾,沒有根本性利益沖突,雙方在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數字經濟、多邊合作及全球治理領域合作空間巨大。2022年以來,中歐高層對話密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與德國總理朔爾茨來華訪問,中歐雙方領導人均表示要加強溝通協作,更好共同應對能源危機、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通過加強戰略對接,打造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新增長點。
二是中歐共建“一帶一路”前景廣闊。2022年,在全球海運、空運動力緊張的情況下,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6萬列、發送貨物160萬標箱,分別同比增長9%、10%。中國同波蘭、盧森堡、馬耳他等歐盟成員領導人就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做大做強“空中絲路”等達成共識,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三是在綠色和科技領域合作潛力巨大。中歐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領域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在整體的減排和維護綠色生態等全球目標上有共同立場。2022年6月3日,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發布了由中國央行和歐盟委員會相關部門共同編制的《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更新版,更新版目錄共包含了72項對減緩氣候變化有重大貢獻的經濟活動,提高了可持續金融分類標準和綠色活動的全球可比性和兼容性。中歐雙方加強科技領域的合作,既具備良好的合作基礎,又符合雙方實際效益。2022年,中國和歐盟相關部門簽署了新一輪中歐聯合科研資助協議、中歐科技合作“龍計劃”五期合作協議、100G科研網絡合作協議等文件,未來雙方將在農業、食品和生物技術及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加快推動研發項目落地、合作機制搭建、科技人才培養等。
四是第三方市場合作推動共贏發展。截至2022年9月,中國已同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奧地利等歐盟成員簽署第三方市場合作協議,構建了工作組、合作論壇、合作基金、指導委員會等多元化合作平臺。中歐雙方產業鏈互補、經濟契合度高,中歐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將有助于充分發揮雙方產業的比較優勢,促進海外市場的深度融合。
鳳凰衛視 記者
您在剛才的介紹里提到了歐盟反補貼審查,加大了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的難度,可否請您詳細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趙 萍
2022年11月28日,歐盟理事會最終批準通過了《外國補貼扭曲內部市場條例》,據此,歐盟針對外資準入構成了新的實質性限制?!锻鈬a貼條例》規定,若收購歐盟公司的交易或公共采購投標是由第三國政府補貼支持且達到相關申報門檻,則需要申報至歐委會進行外國補貼審查。
《外國補貼條例》賦予歐委會兩大權力,一是歐委會有權干預歐盟和非歐盟收購方涉及歐盟目標公司的并購交易,二是歐委會有權干預歐盟和非歐盟投標者在歐盟的公共采購活動。歐委會行使這兩大權力的前提是其認為收購方或投標者(或其集團成員)從第三國獲得的“財政資助”構成了具有扭曲效果的補貼。
《外國補貼條例》擴大了“第三國”的范圍,也擴大了“財政資助”的范圍?!锻鈬a貼條例》將行為可歸因于第三國的任何私人實體也視為政府,而此前歐委會有過將中國國有企業納入政府范疇的先例。2022年6月30日,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發布的《影響評估報告》中,歐委會明確引用了其在中國橡膠充氣輪胎反補貼調查中的最終決定,該案中歐委會認定中國國有政策性銀行及國有商業銀行組成的銀團貸款可歸因于國家,此類國企會被認定為提供補貼的“第三國”。這是過度解讀政府與國有企業的聯系,歪曲企業正常的市場化行為,是對外資企業的實質性歧視,違背世界貿易組織國民待遇原則和非歧視原則。我們的調查顯示,82.3%的受訪中資企業認為《外國補貼條例》中政府補貼的定義過于寬泛,阻礙企業正常的市場化行為。我們的調查顯示,32.79%的企業認為《外國補貼條例》對其在歐盟投資經營有很大負面影響。
我們建議歐盟科學界定“外國補貼”的發放主體,不要混淆“私人實體”與政府范疇,避免將私人企業正常的商業化行為貼上“政府補貼”的標簽。建議完整參考歐盟國家援助審查制度,增加針對擔負特殊公益責任企業的豁免情形,以彰顯歐盟一直秉承的無差別待遇原則。同時建議歐盟盡快明晰“可歸因于第三國”的判定標準,以外國公共機構或企業是否擁有或行使政府授予的權力為準則,明確區分外國公共機構的市場化行為和與財政資助相關的行為。
東方衛視 記者
除了您剛才提到的外資審查、外國補貼審查和公共采購審查外,您認為中國企業和產品進入歐盟市場還面臨哪些壁壘?
趙 萍
除外資審查、外國補貼審查和公共采購審查外,中國企業和產品面臨的另一項壁壘就是貿易救濟措施的濫用。反傾銷、反補貼與保障措施是傳統的貿易救濟措施,反規避調查作為反傾銷措施的延伸,是歐盟為防止外國出口商規避反傾銷稅而采取的措施。歐盟認定的規避行為主要包括三種:一是改裝,即對被調查產品稍加改變,使其稅則號改變,但未改變產品特性;二是轉運,即將受制于反傾銷措施的產品經由第三國轉運,包括在第三國簡單組裝或裝配零件;三是關稅差價,即出口商或生產商通過獲得較低的稅率將產品出口至歐盟。
中國是歐盟反規避調查的主要受害國。根據歐委會歷年《貿易防御活動年度報告》統計,2012-2021年歐盟共發起41起反規避調查,其中針對中國共35起,占比85.37%,遠高于排名第二位的埃及(2項)。
目前,世界貿易組織《反傾銷協議》尚未對反規避予以正式的規定。由于對產品一致性判斷缺乏嚴格的標準,反規避措施可能會將企業正常貿易投資活動誤判為規避行為,傷及合規企業,導致不公平競爭。